新聞中心
News Center2024能源前沿論壇于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江蘇省蘇州昆山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與《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上海非碳基能源轉換與利用研究院、上海能源研究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共同承辦。論壇主題是“聚力前沿,智創未來”。
論壇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主編黃震,蘇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書記周偉,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蔣興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周守為分別在開幕式致辭。
黃震院士首先向蒞臨2024能源前沿論壇的各位院士、領導、專家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及由衷的感謝。他指出,當今世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能源綠色轉型,亟需一系列顛覆性、變革性能源科技作為戰略支撐。《Frontiers in Energy》是由中國工程院、上海交通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全英文綜合性學術期刊,是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能源分刊。期刊秉承刊名中的“Frontiers(前沿)”宗旨,聚焦于報道國內外能源領域內最具“前沿性、創新性、交叉性”的科研成果,旨在為全球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工程師和決策者搭建一個發表原創性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
“能源前沿論壇”——作為《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的品牌學術活動,繼去年成功舉辦首屆后,今年迎來了備受關注的第二屆。本次論壇聚焦能源的“前沿性、創新性、交叉性”領域,設置了“院士講壇”“新能源發電和新型電力系統”“先進電池技術”“氫能與燃料電池”“可再生合成燃料和CCUS”等交流平臺,特邀了能源領域院士和知名專家分別做主旨演講和主題報告,圍繞能源領域的前沿科學技術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展開學術交流與探討,致力于搭建一個基于《Frontiers in Energy》學術期刊,高水平、面對面的學術交流和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平臺。黃院士期待通過兩天的學術交流,能夠碰撞思想、激發kaiyun體育全站 Kaiyun登錄網頁靈感、促進交流合作,共同推進能源綠色轉型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周偉書記介紹了昆山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規劃,他表示熱切期待與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以及企業界的朋友們攜手合作,共同支持昆山的綠色發展。
蔣興浩副校長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向與會院士、專家和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他指出上海交大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目標,高度重視并積極布局能源領域的學科建設,專注碳中和領域科研攻關,推動能源技術創新,整合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堅實的科技和人才保障。蔣興浩副校長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并期待與會者深入探討能源科技發展的未來趨勢和面臨的挑戰,共同為全球的綠色低碳轉型貢獻智慧和力量。
周守為院士代表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對論壇的召開致以熱烈的祝賀。學部將與上海交通大學攜手努力,不斷提升《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承載中國工程院作為國家工程科技最高咨詢機構的學術引領使命,推動全球能源領域的合作、交流與進步。此次論壇為能源領域的頂尖學者和科技從業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學術平臺,相信論壇與期刊的雙向賦能、合作協同,必將為能源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隨后,黃震院士詳細介紹了《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的定位、辦刊宗旨和期刊近年來的發展。期刊副主編張 開云網址 kaiyun官方入口久俊院士宣布了期刊年度優秀論文獲獎名單,四位期刊主編周守為院士、蘇義腦院士、彭蘇萍院士和黃震院士為年度優秀論文的作者頒獎。
昆山市周市鎮黨委書記蔡力對長三角(昆山)國際低碳產業創新園區進行了推介,展示了昆山在綠色低碳產業領域的新機遇和新發展。
五位院士和十六位專家圍繞能源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分別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講和專題報告。
在院士講壇,周守為院士在“海洋CO2固化封存新路徑探索”主旨報告中指出,海上CO2固化封存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方向。借鑒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原理,可以通過生成CO2水合物,在深海海底實現CO2的固化封存。周院士指出海底CO2封存未來的研究將主要解決“注得進、生得成、封得住、看得見、生態美”等方面的問題,旨在構建深海CO2多相態封存技術體系,為全球CO2封存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蘇義腦院士在“關于能源安全與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及思考”主旨報告中強調,我國現代能源體系的建設應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根本要求,其中“安全”是首要考慮的因素。能源安全關乎國家安全,而能源安全關鍵是油氣安全,油氣安全核心在于供給側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基本路徑是:減煤、穩油、增氣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彭蘇萍院士在“煤炭資源低碳開發與綠色利用”主旨報告中,深入闡述了煤炭低碳轉型發展的技術路徑,包括智能綠色開發、清潔高效發電、煤炭清潔高效轉化,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彭院士特別強調了整體煤氣化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IGFC)作為一種顛覆性技術,能顯著提高能源轉換效率,實現CO2的閉路循環,這對我國以煤為基礎的能源結構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李陽院士在“CCUS發展趨勢及發展模式”主旨報告中指出:在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CCUS既是一項負碳技術,也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凈零排放和碳中和后的碳資源持續利用提供基礎技術手段。CCUS技術的持續突破需要依靠于技術、政策、金融和產業的多方協同,同時需要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加快技術的研發和產業發展。
楊勇平院士在“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的發展與思考”主旨報告中介紹了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的關鍵科學問題、分類、政策支持以及實際案例,并指出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是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能源安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要求,其發展應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構建全國統一能源大市場,從而實現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在“新能源發電和新型電力系統”專場,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趙一新、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李振國、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和國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偉勝,分別就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高效硅基光伏技術、電子化電力系統的關鍵元件與裝備、以及電力系統低碳運行模擬方法等進行了專題報告。
在“先進電池技術”專場,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華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泓和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陳仕謀,分別就細分領域電池技術、長時儲能技術、半固態到全固態電池、以及高比能高安全二次電池等進行了專題報告。
在“氫能與燃料電池”專場,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章俊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邵志剛、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勁松和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韓敏芳,分別圍繞先進PEM燃料電池和開云網址 kaiyun官方入口電解水、綠色制氫及燃料電池、陰離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以及高溫固體氧化共電解CO2等進行了專題報告。
在“可再生合成燃料和CCUS”專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朱磊、香港理工大學講席教授倪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屈治國和浙江大學教授方夢祥,分別就電制合成燃料、固體氧化物電解槽技術、電解水多尺度仿線化學吸收和利用等技術等進行了專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王振海、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辦公室主任宗玉生、昆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峰和來自全國能源領域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能源行業領軍企業的專家和代表300多人參加了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