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央廣網蘭州1月5日消息(記者李紅軍 見習記者魏晉雪)因企設市、因關得名的甘肅省嘉峪關市,曾有一句老話“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當年口耳相傳。走到今天,嘉峪關已成為河西生態版圖上的一個顯著的“綠色坐標”,但其生態壓力依然巨大:地處河西走廊中部西端,蒸發量是降雨量的25倍,疊加其重工業屬性,生態環境改善,始終是透視嘉峪關市高質量發展成色的一個重要指標。
嘉峪關市委書記劉永升在甘肅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分團審議時說:“嘉峪關市要聚力推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著力以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賦能現代化建設。”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嘉峪關市累計新增國土綠化面積0.73萬畝,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面積2.02萬畝。2024年1—10月,嘉峪關市優良天數比例85.2%,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水質排名全國第四、甘肅省第一……
進入新時期,無論是綠色版圖接續擴張,還是綠色貢獻不斷提升,每一個挑戰,每一次的解決,都在重新定義嘉峪關市綠色的新高度。
“地上沒有幾棵樹,地下沒有幾方土;風沙過后迷人眼,石頭曬熱炒雞蛋。”這是嘉峪關市開發建設初期的真實寫照。
“前些年的春季,一有沙塵暴嘉峪關的天就會被染成紅色,現如今在嘉峪關過春天,城市處處花草繁盛、綠樹成蔭。”嘉峪關市民馬丹告訴記kaiyun體育全站 Kaiyun登錄網頁者。
“要在嘉峪關種樹,我們只能從外面買土。”嘉峪關市林業和草原局濕地保護辦公室綜合科科長馮學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為了讓環境變好,我們只能種樹,但這里是沙石地,不適合植樹造林,我們只能從外地把土壤買回來,挖坑、填埋,再種樹。”
關關難過關關過。為了讓這座戈壁小城生機盎然,嘉峪關市連續30年開展“綠化年”活動,全市參加義務植樹人數已達79萬人次。據馮學剛介紹,目前,一個點、線、面,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已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2023年,嘉峪關市按照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行動部署,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導向,打造綠美街道,建設綠道網絡,推進綠美社區建設,建成一批生態效益良好的生態治理工程和公園綠地,“出門見綠、隨處見景”的綠色生態圈已然形成。
2023年以來,累計完成義務植樹117.92萬株,沙化土Kaiyun體育官方網站 開云登錄網站地綜合治理面積2.02萬畝,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了41%和41.0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9.2平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森林覆蓋率12.57%。
嘉峪關市立足河湖實際和管理現狀,編制了“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將境內6條河流、15座水庫、1個天然湖泊全部納入工作范圍,逐一制定問題、目標、任務、責任清單,明確水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綜合功能提升等方面保護治理措施,不斷提高水環境治理的標準。同時市、鎮、村三級河湖長切實扛牢管水治水責任,2024年上半年,市鎮村三級河湖長上半年累計巡河湖815人次,全市河流、湖庫巡查覆蓋率100%。
“在嘉峪關住了這么多年,真覺得現在這空氣是越來越好了。以前總覺得空氣里帶著股子土腥味,現在每天早上一出門,那清新的空氣直往鼻子里鉆,深吸一口,整個人都精神抖擻,渾身都舒坦。”從小在嘉峪關生活的市民王女士說。
2024年1-10月,嘉峪關市空氣細顆粒物(PM2.5)濃度均值1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0.5%,保持全省最低;優良天數比例85.2%,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
“好天氣要一天一天地去爭取,PM2.5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治理。”嘉峪關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劉芳表示,嘉峪關因地勢平坦,地處戈壁荒漠,氣候干燥,因氣象影響導致擴散條件差,本就容易導致內源積累,四季均為環境空氣污染高發期。同時隨著大氣治理不斷深入,減排空間也在進一步收窄,越往后的骨頭越難啃,“每一微克”的下降都要付出艱辛努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嘉峪關市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協同推進降碳、減污等,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為做好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服務,嘉峪關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制定了24小時的值守人員安排表,在沙塵天氣過境時,及時向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報送沙塵天氣監測信息,在沙塵天氣過境后,及時回顧分析污染程度、污染成因和污染過境時間,做到污染過程全監控,為未來準確預報沙塵過程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
讓“嘉峪關藍”成為常態。作為嘉峪關市的支柱企業,酒鋼集團也在加碼推進一系列“綠色”項目,加快鋼鐵產業超低排放改造進度,不斷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據悉,2023年年初酒鋼集團先后投用酒鋼1號、2號焦爐,廢氣排放已經達到了顆粒物≤1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3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150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水平。除焦化外,酒鋼鋼鐵產業的煉鐵、選礦、燒結、煉鋼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持續開展。根據酒鋼《鋼鐵產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2025年,鋼鐵全部產線要滿足超低排放要求。為此,酒鋼計劃實施63個超低排放改造項目,總投資192.77億元。這些綠色化項目完成后,酒鋼鋼鐵產業工序能耗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把工業污染治理作為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開展工業企業排放達標治理。”嘉峪關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魚新科介紹,目前,嘉峪關市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累計減排分別達到1720噸、674噸,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減排目標,環境空氣質量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生態如樂章,萬物共生,彼此依存。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嘉峪關市不僅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還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據介紹,嘉峪關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深入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全面綠色轉型,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
作為甘肅省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嘉峪關市全年日照總時數為3316小時。基于此,該市搶抓河西走廊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機遇,加速構建“多能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能源體系。目前,全市建成、在建、擬建新能源總規模達250萬千瓦,成為全省第五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
酒鋼集團240萬千瓦智慧電網及新能源就地消納示范項目是酒鋼集團“十四五”時期電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規劃項目。該項目通過酒鋼集團自備發電機組及用電負荷調峰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和清潔能源替代(消納率可達98%),目前該項目已建成投運,形成了國內最大的企業局域電網。
據悉,該項目可實現年發新能源電量58億千瓦時,集團公司自發自用電量中的綠電將達到25.9%,年減少標煤消耗190萬噸。
此外,嘉峪關市充分利用新能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大力發展以“綠電”為能源的“氧化鋁—電解鋁—鋁材—鋁制品深加工”“綠鋁”全產業鏈,鋁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8.9%提升到51.1%。
走進東湖生態旅游景區,綠柳環繞著純凈的湖面,“三湖水,一片綠”的特色風光映入眼簾。
據了解,東湖生態旅游景區是嘉峪關市城建史上規模較大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充分發揮了城市之“肺”的作用,被國家體育總局和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國際鐵人三項賽訓練基地”,已經連續多年舉辦了國際鐵人三項積分賽和亞洲鐵人三項錦標賽等重大賽事活動。
2024年1—10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145.78萬人次,同比增長39.54%,旅游收入72.15億元,同比增長25%。